0—1岁
15—19岁
50岁

知命之年——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,指50岁。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五十而知天命”。[详细]
知非之年——源自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"伯玉年五十,而有四十九年非。"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,不断反省自己,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,后世因而用"知非"代称五十岁。[详细]
艾——指50岁。《礼记.曲礼上》:"五十曰艾,服官政。" [详细]
大衍之年——大衍之年由大衍之数衍变而来,大衍之数一词出自周易,“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”。但"大衍之数五十"的来历,却没有说明,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猜想。后人把大衍作为了五十的代名词。[详细]
杖家之年——50岁的代称。意思是年过五十可以在家里拄拐杖。与杖乡﹑杖国﹑杖朝等均为古代的一种尊老礼制。出自《礼记·王制》:"五十杖于家,六十杖于乡,七十杖于国,八十杖于朝,九十者,天子欲有问焉,则就其室,以珍从。" [详细]
相关阅读

《礼记》,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,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。它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,编纂而成,共49篇。 [详细]
2-3岁

孩提——2~3岁的儿童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"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,及其长也,无不知敬其兄也。"东汉赵岐注:"孩提,二三岁之间,在襁褓知孩笑,可提抱者也。"
此外,孩,不是后来孩子之意,而是"咳"的古字。咳,就是小孩咯咯笑的意思。"提"的本义是"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"这个动作。颜师古注:"婴儿始孩,人所提挈,故曰孩提也。孩者,小儿笑也。" [详细]